2005年2月18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七版:前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倾诉心里话 网友是首选
家长和老师为什么不是孩子的最爱?
王猛

  “我的心里话没机会对家人说”
  王丽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一所中学初中的学生。一年多以前,她通过“QQ”与长春李某相识,两人聊得非常投机,于是相约在长春见面。1月9日,放假刚刚三天的王丽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开往长春的列车,而她的网友李某却躲了起来,电话停机。无处可归的王丽被一位好心人发现后报了警,长春市朝阳巡警大队的民警将王丽送到了长春市救助管理站。王丽的叔叔得知后,从陕西赶到长春把侄女接回了家。
  “我的心里话没有机会对家人说,他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跟我说话。在网络世界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没有一点负担,而且能够得到网友的认同,甚至能够引起共鸣。”这就是花季少女王丽给自己离家的理由。
  王丽表示,由于老师和家长更多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自己的心理感受,她上网是渴望同别人交流,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而这些她是不会跟家人说的。
  上网为满足荣誉感和成就感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的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90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1650万,占19%。
  在长春市的几间网吧,记者对106名年龄在15岁——24岁的上网者进行了调查,他们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并时常有“包宿”行为。他们认为网络是自己生活中除吃睡之外的第一需要。谈及长时间上网的原因时,有39人选择“空虚无聊,没其他事情干,就是为了打发时间”,57人选择“在互联网上可以满足自己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可以找到倾诉的对象”,10人选择“为了获取更多的资讯信息”。
  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说,在许多家庭中,孩子与大人之间的交谈,往往是在不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家长用命令、指导的语气对孩子说话,看起来很有家长的威严,实际上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另一方面,作为十几岁的青少年,在心理等方面正处于成熟期,有一种叛逆心理,他们有情绪需要发泄。很多孩子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发泄渠道,才借助网络向网友发泄,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心理压力,但往往他们不知道,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在他们可以对网络不负责任的同时,网络也可以对他们不负责任,这样就使得这些青少年难免过于相信网友而受到伤害。
  专家分析“网友至上”的原因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邵汉明认为,造成未成年人愿把网友当作倾诉对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父母和子女对于互联网的知识和了解严重失衡。在国外,往往是成年人更深刻地掌握和了解互联网,然后再去指导未成年人介入互联网。而在中国,父母对于子女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基本没有太多有理有据的发言权,一味依靠家长的权威压制,结果适得其反。
  其次,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的部分因素使得未成年人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学校中的互联网应用几乎全部集中在与课堂知识有关的方面,对于应用互联网娱乐则基本不会触及,未成年人在学校以外缺乏约束和指导的环境中进行互联网娱乐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行为扭曲。
  第三是社会和家庭给予未成年人的替代选择太少,除了电视,现在几乎没有其他方便有效的娱乐方式能与互联网竞争。互联网因其在场地、费用、内容、效果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成为大多数人群娱乐消费的重要选择。
  第四也是关键的原因在于,家庭和学校对于青少年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的认识和沟通,与学生之间缺乏贴心的交流。家庭和学校往往过分重视对未成年人在知识学习上的督促,而忽视了在情感、价值观、品德等方面的交流,未成年人缺乏自我思考、判断、成长的机会和动力,使得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行为很容易产生负面效果,然后又因为缺乏对互联网的认识而导致出现简单粗暴的干涉行为,最终导致问题恶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王猛)